近几个月来,商丘古城居民胡一丹格外高兴。自今年开设“应天书院大讲堂”后,胡一丹就一堂课没落下,说起这个“大讲堂”,高兴得她连竖大拇指:“这样的课我们愿意听,也希望它一直办下去。”
“如何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搭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交流平台,提升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本领,形成常态化学习授课机制,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应天书院大讲堂就是我们工作中试行的一个新抓手。”睢阳区委副书记史新艳介绍说。
大讲堂内容有特色
5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古城湖畔的应天书院时,一节以“商丘地区在中原文明形成中的地位”专题讲座为主题的应天书院大讲堂正在进行,能容纳200多人的屋子挤满了前来听讲的人。
这一讲的授课人是王大有教授,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他首先从中原传统文明讲起。古时期,帝喾之子契在此为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以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播种收割。他讲道,阏伯台下的土丘即阏伯始封之商丘,商丘地名由此而来。
整个上午,台上讲得投入,台下听得认真。王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涉猎古今,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为大家介绍了商丘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讲演结束了,但热烈的掌声仍然回荡在讲堂里。大家久久不愿离去,纷纷围着王教授问长问短。
“应天书院大讲堂”自年初开办以来,1月7日,曾多次在央视授讲《百家讲坛》的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应邀做客商丘古城应天书院大讲堂,为到场的专家学者和嘉宾呈献了一顿文化大餐。3月17日,全国学雷锋标兵、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睢阳区籍优秀外出劳务工袁成友在应天书院大讲堂为大家分享学雷锋体会。
商丘市本土专家李可亭、尚起兴、刘秀森都将陆续前来开讲。组织者精心策划组织每期主题、互动内容,营造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热点和亮点,做到既有高端的阳春白雪,又有接地气的乡土文化,达到期期有亮点,场内场外精彩不断。
大讲堂依托应天书院有底蕴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商丘人杨悫所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匾额“应天书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应天书院求学、任教,其“先忧后乐”的思想就萌发于此。
“区委宣传部将今年定为学习年,以应天书院大讲堂为抓手,3月份开始实施,具体时间为每周周六、周日两天上午9点开始,讲课时间控制在120分钟内。听课人员主要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相关部门科级干部、中层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每期约100人左右。”睢阳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授课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党教理论、国学以及中外文学、文明礼仪、道德修养、艺术欣赏、科普常识等为主。
以天时、地利、人和之变,开办应天书院大讲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很明显。
听众称赞大讲堂接地气
5月30日上午,听完专家的讲座后,大家纷纷称赞应天书院大讲堂就是接地气。
“一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觉离自己很远,猜着可能会枯燥。没想到,专家从‘商丘好人’开始讲,立刻拉近了距离,我们也听得特别认真。”在接受采访时,睢阳区古城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王红霞笑着说。
“开展应天书院大讲堂活动很有意义,也是一种创新。希望通过活动的举办,将应天书院打造成一个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社科理论、密切干群关系、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使应天书院逐步成为睢阳区对外宣传的文化舞台、文化窗口和亮丽的文化名片。”睢阳区区长朱东亚说。
应天书院大讲堂开办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也让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
2015年6月5日
本文链接:http://www.yingtianshuyuan.com/content/?59.html